裴志强(佩之) 官方网站 +收藏:http://peizhiqiang.orgcc.com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实名认证 国家级协会会员 省级级协会会员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佩之:浅说当代书法的几种非正常化倾向
2013-02-17    浏览(385)    作者:裴志强    来源:书法家 裴志强(佩之) 官方网站

浅说当代书法的几种非正常化倾向

文/佩之

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成熟的艺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书法的实用功能已逐渐消退,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书法的纯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些年以来,书法事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和发展势头,迎来了书法发展的大好机遇,进入到了一个纯粹性的发展时期。然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现象或者说是非正常倾向是我们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

一、工艺化

工艺者,手工技艺也,通常指的是在外部形式上经过主观的技术处理、使之带有明显审美因素的实用艺术。它更多的是为了美化生活或实用于生活所做出的技术性工作,带有明显的商品属性,是属于“大众”的。虽然书法作为艺术也需要并且必须由技术(技法)支撑,但书法作为艺术最根本的却不是技法。“由技进乎道”才是书法的根本追求。道是什么?道就是规律,就是情感、思想,就是灵魂,书法的本质就是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和灵魂的。所以书法是属于“个人”的,与工艺的为“大众”有着本质的的不同。唐张怀瓘《文字论》曰:“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颜真卿《祭侄稿》中的枯笔我们能感觉到他的哀痛和激愤,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介绍张旭借草书来抒发思想情绪时有这样一段话:“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唐孙过庭在《书谱》中列举了王羲之的六篇名作,来说明作者随着书写对象和内容的不同,而抒发不同的思想情趣:“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同是王羲之的书法,不同作品表现出的却是不同的情感。可见,作为表现情感和思想的书法和以实用为目的工艺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随着展览制度的不断深入和书法艺术的繁荣,工艺化已经成为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陷阱,也就是说书法已逐渐失去了它作为艺术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更多地滑向追求技术的低级层面,而对书法本应追求的表现情感的本质却视而不见。比如在展览制度下,为了能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往往在作品的形式诸如用墨、用纸、用色、做旧、设计、构成等技术层面大做文章,而不是在书法的内涵和自身的修养上狠下基本功,从而使作品风格出现了大同小异机械化重复的尴尬现象。有的作者只考虑作品的章法、墨法和字法及形式等技术性因素和视觉效果,对作品内容表现出来的情感却一概不管,无论书写什么内容,统统按一种字体、一种风格、一种章法去创作,呈现出来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一统”面目,也就是说,没有认识到书法的灵魂是什么,只是把书法当作一种符号和工具,忽视了书法表现情感的艺术天职,使书法变成了有名无实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

书法家学养的集体缺失也是导致书法工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所谓的书法家在当今展览制度之下,为了能更快地脱颖而出,往往在“三秒钟”的视觉效果上下功夫,而忽视了学养、功力、见识等字外功夫的修炼,而把精力放在了一点一划、章法墨法、空间分割和画面构成等形式和表面性的工艺化层面之上,对书法的文化性和传承性却极少关注,这就势必使书法向工艺化发展。

 

二、低俗化

从字面上不难理解,低俗,就是低级、俗气、恶俗之意。这是当代书法又一个令人担忧的倾向。书法是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是精英艺术,从传统意义上讲,书法是作为少数的文人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艺,并且是诸多技艺中的末技,是精英文化,边缘文化,而现在,书法大有成为全民性运动的倾向,各种书法群众性运动此起彼伏,看似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实则是一种“泡沫文化”、“虚假繁荣”。当一种精英文化、边缘文化转向大众文化的时候,势必向低俗化发展。因为书法作为艺术,包含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国学传统,文化底蕴,经历修养、文学、历史、哲学等等无所不包。为什么当今书法没有大师?就是因为缺乏书法背后的这些学养的滋润。它生来注定就是只属于少数人的精英文化,而现在的现象是,不管什么人,不管读过几天书,拿过几天笔,都可向书法讨得一杯羹吃,都可打着书法的幌子混迹于书法大军之中。(当然,如果把书法当作修身养性和锻炼身体的手段倒没有什么。)这就好比音乐,真正的高雅的音乐不是什么人都能唱的,甚至听懂都很难,比如美声,正所谓“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人人都能唱的只能是那些通俗的流行的东西,而这些流行的东西很难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造成书法低俗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把书法当工具,即书法的工具化。当书法沦为工具的时候,它的艺术性就受到了践踏和玷污。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门古老的、纯粹的艺术,从古到今,每一位真正的书法家无不是把书法当作一种神圣的追求来看待,书法在他们心中,其实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宗教,每每以虔诚的心态去膜拜她、研究她。相传王羲之12岁时,发现父亲把前代笔法论藏匿于枕中,“窃而读之”。待他晚年时,书“笔势论”一篇开悟儿子王献之,要儿子“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东汉人钟繇,“十六年未尝窥户”,在韦诞处见蔡邕笔法,“苦求不与”,便“槌胸呕血”。等韦诞死后,钟繇“盗发其冢”,遂得之。虽然他们的这种做法还有待商榷,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前代的大师们对待书法的态度是多么的虔诚和执著。而现在,很多人只是把书法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成了赖以生存的靠山,通俗一点讲就是把书法当成饭碗了。站在饭碗上创作的人的艺术水准能有多高?更不用说为了饭碗去勾心斗、打击报复了。艺术本为真性情的流露,这样的心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低俗才怪。

另一种现象是,一些靠忽悠老百姓而成名的江湖书法家,以其极为低劣恶俗的所谓书法在极大地扰乱着普通受众的审美取向和书法市场,这种书法家虽得不到圈内人的认可,但仍然有着大量的市场。他们的存在,是书法低俗化的又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受市场利益的驱动,一些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心甘情愿地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失去了向更高境界迈进的机会,使原本有着相当水准的艺术性逐渐滑向了低俗化。同样地,市场的非理性和低俗化需求也在影响着书法的低俗化创作。现在的市场只认名头、认地位、认权力,对于具有真正艺术水准而没有地位的书家的作品却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市场承认的这些所谓的“名家”往往又是掌握着展览、大赛生杀予夺权力的书法官员,他们的好恶和风格往往左右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着“书法大众”的审美,但是他们的艺术水准到底如何,确实不太好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市场承认“名家”,“名家”的艺术水准一般甚至恶俗并且掌握着书法审美话语权,“书法大众”的审美又受制于这样的“名家”,这样低俗的书法就会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怪现象呀!

 

 

三、风格的瞬变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多元的时代。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书法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景象,特别是近些年来,书法运动更是开展的如火如荼,各种赛事活动层出不穷,各种流派精彩纷呈,官方的、民间的、学院的、传统的、现代的、前卫的、经典的、流行的、艺术书法、文化书法等等不一而足,呈现在人们面前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人用“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两年”来形容当代书法风格的快速变化是再恰当不过了。几乎每一次重要的展览或活动都能带来一股风,比如曾经掀起的王铎风、章草风、小楷风、文人手札风、西域残纸风、民间书风、经体风、魏碑风,二王风等等,每一次大赛中产生的获奖作品也会引起众多的模仿者。但事实是,每一种风格的出现都如昙花一现,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是书法风格本身出现了问题,还是人们的审美取向变化太快?是书坛掌权者的变更带来的审美变化,还是物质时代里人们浮躁心态的多元需求?抑或是主流文化缺失的必然?不管怎么说,虽然风格的变化是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情况,但就长远发展来看,在一个时期内如果风格变化太快而缺少一种相对稳定风格的话,那么就很难在这一时期内产生影响后世的书家和作品。就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来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渺小。所以说,风格的瞬变化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多好的事,至少说明当代书法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

标签:佩之 当代书法 非正常化 倾向
我来说两句
0 人参与评论,查看详情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验证码: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